中交博雅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专家有话说 > 中国路桥工程有限责任......

中国路桥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高级工程师刘弘:在基础设施领域中国企业如何“走出去”?

来源:发布时间:2015-12-21 14:50:26
导语: 随着中国工程建筑企业的施工、设计水平逐渐被世界认可,包括印度尼西亚、埃塞俄比亚等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正在基础设施领域对中国企业热情地敞开大门。那么,在基础设施领域,中国企业的海外投资有哪些经验可以借鉴,又有哪些风险需要规避? 为此,《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专访了中国路桥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高级工程师刘弘,请他畅谈在印尼泗马大桥项目上的经验,以及中国企业在基础设施领域该如何更好地“走出去”?中国路桥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在全球50多个国家拥有丰富的工程承包建设经验,曾承包建设的印度尼西亚泗水-马都拉大桥曾被李克强总理誉为中国海外工程典范。

图为中国路桥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承建的印度尼西亚泗水-马都拉大桥

图为中国路桥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承建的印度尼西亚泗水-马都拉大桥

第一财经日报:印尼基础设施的现状是怎样的?中国企业在此领域有怎样的投资机会?

刘弘:印度尼西亚是个非常大的岛国,对基础设施的要求很高。但是总体来看,目前印尼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还有很大提升空间。最近7年中,印尼基础设施方面的投入少于国民生产总值(GDP)的4%,使印尼基础设施建设仍较其他东盟国家落后。一般情况下,国家基础设施投入经费应为GDP的5%左右,根据世界银行的调查报告,亚太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经费平均达GDP的7.2%,而2012年印尼的基础设施建设经费只占GDP的3.9%~4%,2013年也只占4.4%~4.5%。基础设施建设在印尼无法获得较多的财政支持,主要由于其他项目占用大部分的支出经费。其中教育经费占国家支出预算的20%,特别津贴占支出预算的比例也较高。

目前印尼的基础设施主要由中央政府建设,其次为私营企业、地方政府和国营企业。虽然印尼中央政府兴建基础设施占大部分,但实际拨付建设基础设施的经费却仍较少,2005~2012年印尼中央政府基础设施建设经费只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5%。而私营企业在印尼建设基础设施的比例约2%,仅为其他亚太地区私企基础设施建设比重(20%)的十分之一。

近年来印尼经济表现抢眼,连续数年年均GDP增幅5.5%以上,但基础设施建设远落后于亚洲其他国家,导致物流成本畸高,严重制约了经济进一步发展,成为困扰其经济增长的主要瓶颈之一。为解决这一问题,印尼政府于2011年正式颁布《2011—2025年加速与扩大印度尼西亚经济发展总体规划》(以下简称“总体规划”),制定了苏门答腊、爪哇、加里曼丹、苏拉威西、巴厘—努沙登加拉、巴布亚—马鲁古等六大经济走廊宏观发展战略,加强印尼国内互联互通和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发展农业、矿业、能源、工业、海运业、旅游、通信和战略地区发展等八大产业、22项主要经济发展领域,并确定了总计396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总投资额超过4000亿美元,印尼正逐渐迎来基础设施建设的新高潮。近期,印尼政府启动新一轮中期建设计划,目前已初步确定了在2015—2019年间建设的国家重点项目,主要包括供水、电力、交通、港口和公共卫生设施等基础设施项目。同时印尼也是全球最大的群岛国家,各岛屿之间、主要岛屿内部互联互通建设和发展需求极大,基础设施项目普遍规模较大。从这方面来说,中国企业的机会还是非常多的。

日报:具体在泗水-马都拉大桥的建设上中国路桥有过哪些成功经验,和遇到的困难?

刘弘:中国路桥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承建的印度尼西亚泗水-马都拉大桥位于印度尼西亚东爪哇省Madura海峡上,是中国政府框架协议下第一座跨海大桥,建成时是印度尼西亚及至东南亚最长的跨海大桥。这一连岛工程的建成,对拓展泗水市、马都拉岛居住区工业发展的空间,促进爪哇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带动马都拉岛经济的繁荣,解决当地就业问题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该项目的成功实施,已经成为东南亚地区标杆式的建设工程,是两国多领域合作中的一项具有重大政治、经济意义的标志性工程,堪称两国经济技术合作的典范。

印尼其实很多年前就想建设泗马大桥,但是由于技术、资金等条件的限制,所以也在一直寻求在国际社会找到良好的合作伙伴。与此同时,从1978年改革开放到2000年,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飞速发展,我国的建筑施工企业尤其是公路桥梁建造、设计水平已经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具备了很强的国际竞争优势。在该项目的建设中,中印尼双方实现了良好的合作。印尼泗水-马都拉大桥是中国公司参与国际竞争较早签约和初见成效的国际工程项目之一。大桥设计、施工完全采用中国标准规范,是中国企业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输出国门的第一个大型桥梁工程技术项目,不仅带动了中国技术输出,而且带动了国产材料和设备出口。其中材料和设备出口金额达1100多万美元。同时,通过使用中国规范和技术合作,为当地培养了技术人才,促进了当地桥梁施工技术进步,提高了中国技术在印尼的影响力。大桥项目实施的全过程,中国桥梁设计施工规范全面走出国门、从不为人所知到为世界知名工程监理咨询认可,期间凝聚了全体参建人员的努力和锲而不舍的精神。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2008年12月,时任中国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克强出访印度尼西亚的时候视察了由中国路桥承建的象征中印尼友谊合作的泗水—马都拉大桥。得知泗马大桥是国际上第一个完全采用中国标准规范设计施工的大型桥梁项目后,李克强总理对泗马大桥的合作方式和建设情况给予了充分肯定。他鼓励中国企业沿着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道路前进,要求有关部门从财政、金融信贷等方面对企业给予支持,尤其强调我们的企业要努力树立中国标准,打出中国品牌,“因为这是中国企业走向世界的希望所在”。随后,为推动“中国交通建设[-1.54%]标准”走出国门,交通运输部、中国进出口银行和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正式携手,联合开展了“中国交通行业标准”外文版的编译出版工作,让中国标准为国际社会认可迈进了实质性的一步。所以我们说,“走出去”最关键的是技术、标准的推出。技术、标准的走向世界,这才是深层次的“走出去”。

但是项目建设过程也充满了挑战。由于前期沟通中监理公司对中国标准规范的不熟悉,导致了很多细节沟通低效。经过充分的沟通和谈判,监理咨询方在认真学习和研究中国规范的基础上重新进行了设计审查,认为中国规范体系健全,自成系统,设计方案完全满足规范要求,最终认可并批复了我方的设计方案。

日报:中国路桥计划从工程承包,转向商业投资?针对投资的战略转变具体意味着什么?

刘弘:中国路桥正在加快业务结构调整步伐,积极稳妥地推进海外融投资业务,继续在经济向好、法律健全的国家购地置业,适当通过参股或并购方式获取一定的优质资源,积极推动一些风险可控、收益预期较好的融投资项目,扩大公司投融资业务规模,提高经营性资产比例。这对公司升级发展是一个积极信号,有助于增强公司在面临政府框架项目发生重大变化时的风险抵抗能力。

日报:中国路桥在50多个国家和地区都有工程承包、投资项目,在进入每个国家之前,会进行怎样的调查研究?

刘弘:中国路桥每进入一个市场都是很谨慎的。如果觉得不熟悉当地的风土民情,也没有把握很好地融入当地市场,就不会草率地进入这个市场。

在准备进入一个新的国别市场之前,我们会做非常详细的国别调查报告。开发人员会研究当地的税收制度、用工制度、移民政策、进出口政策、对技术人员进出的限制,同时还要准确把握汇率的变化情况、项目所在国别及区域近几年的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当地的民族风格、习惯、习俗等等。同时,征地问题一直是制约项目顺利开展的最大障碍。由于很多国家的土地私有化,政府每个承包工程项目都不可避免的面临征地拆迁问题。除此之外,建筑取材及运输问题、当地人力资源及技术力量水平等等。因此,在进入一个国别市场之前,我们需要大量时间来完成这种详细、实际的报告,为更科学、合理、有效地推进我们在国际市场的基础设施建设及投资工作做足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