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交博雅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行业 > 人物 > 智能轨道快运列车创新......

智能轨道快运列车创新团队:压力爆棚 激情也爆棚

来源:中国交通新闻网 作者:风扬 张陈林发布时间:2018-03-27 18:55:01
导语:团队成员倾力合作。  他们,敢为人先,把创新的构想融入城市轨道交通发展;他们,默默耕耘,用智慧和汗水擎起中国创新轨迹跟随列车的梦想。2013年以来,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智能轨道快运列车创新团队率先攻克多轴转向控制技术,成功研制世界首列32米智能轨道快运列车,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标志性成果。  新概念引领轨交新潮流  在城镇化进程中,80%的中小城市因无法承受现有轨道交通高昂的建设成本和漫长的建设周期,...


团队成员倾力合作。

  他们,敢为人先,把创新的构想融入城市轨道交通发展;他们,默默耕耘,用智慧和汗水擎起中国创新轨迹跟随列车的梦想。2013年以来,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智能轨道快运列车创新团队率先攻克多轴转向控制技术,成功研制世界首列32米智能轨道快运列车,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标志性成果。

  新概念引领轨交新潮流

  在城镇化进程中,80%的中小城市因无法承受现有轨道交通高昂的建设成本和漫长的建设周期,而继续使用传统的公共交通。2013年年初,株洲所副总经理冯江华意识到市场急需探索出一种经济、绿色的新型公共交通工具,来解决中小城市公共交通方式中存在的运输力差、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成本高以及线路调配不便3个“老大难”问题。

  一种没有轨道却能像轨道交通车辆运行的虚拟轨道车辆的概念在冯江华脑海中萌生。尽管这只是初步设想,但冯江华清晰地意识到,谁能占领这一技术高地,谁就能引领新一代轨道交通潮流。

  当时,跨界智能轨道列车在国内还是一片空白。新入所的博士肖磊接到这一重任后,常常辗转难眠,不停在脑海中勾画,一辆天上没有网线、地上没有轨道、集合了现代有轨电车的运载能力和公交车灵活性的跨界智能轨道列车是什么样子。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肖磊笑言,自己怎么都不会想到,因为这样一个创新性构想,找到了未来几年为之拼搏的事业。

  期待试车像期待孩子降生

  从2013年5月起,肖磊凭着只言片语的线索,通过图书馆和网上为数不多的资料,四处查找国内外类似的概念和相近的车辆,调研可行性方案。

  2013年10月,仿真技术部张陈林加入项目组,技术上的互补加快了研发节奏。为了完成车体骨架设计方案,肖磊和张陈林开始在全国各地奔走调研,不停地穿梭在机场和高铁站间,从国内的三江特种车辆到国外的超长公交车,对国内外多个相关领域的车辆进行调研。

  回忆起那段奔波的日子,肖磊坦言:“学科交叉多,技术难度大,还要兼顾永磁电机控制方面的本职工作,半个月不回家是常事。”2014年11月,项目组迎来了第一个里程碑式的时刻,倾注了无数心血的18米试验样车顺利下线。

  其间,肖磊和张陈林经常在试验车上一忙就是十几个小时。没有试验场地,就近找停车场解决;没有验证控制精度的轨道,就用粉笔画、胶带贴,甚至还把轮胎撒上灰、浇上水,想方设法来验证偏离轨道的距离。回想第一次试车前的心情,肖磊感慨就像期待孩子出生一样,欣喜又激动。

  一场挑战科技尖峰的会战

  “18米试验样车拓荒成功,让我们距离目标又近了一步。”株洲中车时代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尚敬介绍,2014年12月,项目组在成功验证多轴转向控制策略的有效性后,创造性地提出了轨迹跟随无轨列车概念,并立即启动世界最长的35米轨迹跟随无轨原理样车的研制工作。“这是一场挑战科技尖峰的大会战。”尚敬说。

  为响应项目研发需求,公司迅速汇集了一支专业素质高、技术过硬的创新研发团队。“做科研要有一颗经得起磨砺的心。”提起艰苦的调试阶段,肖磊说,“虽然压力爆棚,但是激情也爆棚。”

  2015年年底,项目组收获了一份沉甸甸的成绩单,圆满完成车辆的整车制造及轨迹跟随系统相关调试工作。团队成员们的心态,也从最初的迷茫困顿变成了坚定与自信。2016年年底,项目组一鼓作气完成了32米智能轨道快运列车工程样车的研制, 样车减重30%,体积缩小30%,实现轻量化设计。

  “我们抢占了多个前沿技术高地。”株洲所基础与平台研发中心主任许峻峰欣喜地表示,项目组突破了无轨导向控制、无人驾驶等5项核心技术,还申请了30余项专利。

  “智能轨道快运列车是践行‘创新、绿色’发展理念的杰出代表。”冯江华说,“可以预见,这种新型智能化城市列车将领航城市交通的新未来。”